新大同网通行证 繁体中文】【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平城资讯 | 魅力大同 | 历史文化 | 优惠打折 | 大同风光 | 个人空间 | 家居 | 房产 | 九龙壁·大杂谈 | 教育 | 大同问问
信息 | 租房买房 | 吃遍大同 | 商家黄页 | 大同旅游 | 图说大同 | 股票证券 | 聚会 | 健康 | 寻医问药 | 特产 | 专题 | 平城社区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国内 >>
(1)
2008-11-11 22:59:19  作者:  来源:京华时报  浏览次数:325  文字大小:【】【】【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百姓理财大事记
图为1988年5月的一天,市民在重庆江北区交易点等待交易。 新华社特供本报图片

  理财,彻底冲击了“劳动创造价值”的传统思维。

  30年前,百姓有了闲钱,首选会是存入银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百姓的闲钱有了第二个出路:购买国债。

  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强,普通市民逐渐有了理财意识,股票、基金慢慢代替了储蓄存款,成为家庭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1998年房改后,流动性让一部分人开始投资房产;与此同时,理财方式开始多元化,黄金、外汇、收藏品……

  岁月轮回,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股市大跌,国债重新走热,成为人们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方式。

  【存入银行】

  1977年,19岁的蒋华萍高中毕业后进入了浙江黄岩市一家糖厂打工。糖厂是个季节性企业,一年只在秋天开工三个月。

  那三个月,她收入了120元。这在当地已经属于高工资,糖厂是黄岩的好企业,需要托关系才能进去。

  每月40元的收入比她在部队当兵的哥哥蒋清华的收入高多了,蒋清华那年月收入才10元。因为父亲在政府部门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加上爷爷比较勤快,所以蒋华萍家境不错。

  不需要负担家里的生活费用,父母也没要她的这笔收入。在姨夫的帮助下,她将这笔钱借给了别人,但要收取3分利息,这比银行的利率要高一到两个点。蒋华萍就此开始了她的投资理财生涯。

  年轻的蒋华萍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财意识,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小,她就经常看到邻居间相互借贷,这在黄岩当地很正常,很多人做生意急需用钱,一些人正好有闲钱。

  那个年代,人们手里余钱很少,银行的储蓄利率也非常低,大概只有一两个点,而且多以活期为主。这导致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元。按当时的外汇牌价,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一天的工资。

  那一年,中国银行业也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标志性事件是人民银行独立挂牌,在此之前,人民银行一直和财政部合署办公。

  中国银行体系发生剧烈变革的同时,1982年,蒋华萍的哥哥——26岁的蒋清华军校毕业进入了南京一家部队医院。

  蒋清华月收入50元,这在当时是23级工资。部队医院管住宿,吃饭有食堂,衣服也都是发的。每个月的收入基本可以全部攒下来。

  蒋清华基本不用照顾家里,只是在家里盖房时汇过一次钱,其余的钱大部分都被他存入了银行,第一年下来,他就攒下了近400元。

  1983年底,蒋清华结婚,当时住在医院的平房里,随便买了几件家具,也没有摆酒席请客,基本没怎么花钱。

  蒋清华婚后第二年,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的银行体系组建完毕。当时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很多人手里都有了闲钱,但投资渠道有限,储蓄成为了很多家庭的首选。当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差别比较大,以1985年为例,一年期为7.20%,活期为2.88%,存期越长,利率也越高。

  与蒋清华同在一个城市的陈申是一名大学老师,比较善于研究。只要有钱,不管多少,他都存入银行,几十元就存活期,攒到100元或者200元时就全部取出来换成定期,定期的时间尽量长,当然手边要留一部分钱以备不时之需。

  改革开放10年后,到1988年,中国人均储蓄存款上升到347元,比10年前增长了16.5倍。这十年,中国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

  【购买国债】

  在居民首选将钱存入银行的时候,一种新的理财方式同时高调亮相。

  时间进入1980年,在这一年8月30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时任财政部长王丙乾给全国人大代表算了一笔账,尽管1979年后农业前所未有的丰收,可1979年和1980年的财政赤字合计高达298.1亿元,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为了弥补国库空虚,中央政府开始筹划发行国债,向老百姓“借钱搞建设”。

  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年息4厘,自发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要求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20亿元,城乡人民购买20亿元。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

  蒋清华回忆,当时人们对国库券不感兴趣,一是手里的余钱不多,再就是国库券买了不能用,利率也不高。

  但当时,每个单位都有购买国库券的任务,蒋清华所在的部队医院领导往往会带头认购,每个干部都要买。认购的钱直接从工资中扣掉,一般是50元,多了100元。

  干部级别越高,买得越多。普通战士、职工不强制购买。但因为关系到觉悟高低的问题,有时家境不宽裕的职工,为了不丢面子,借钱也要买一些。

  这期间,蒋清华提了干,住进了“连干楼”,57平方米,他的工资也涨到100多元。

  从1981年到1987年,国库券的年均发行规模为59.5亿元。这7年,中国总体上实行“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了发行国债外,主要是由财政向银行透支,国债发行规模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很小。

  1987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发行国债逐步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手段。而经过7年的发行,国债偿还时间长、不能变现的缺点暴露无遗。这也导致国债越来越难卖,几乎完全靠行政摊派。

  1988年4月,国家批准在部分城市进行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可以流通的国债变成了可以赚钱的有价证券。

  后来被誉为“证券市场第一人”的上海人杨百万(真名杨怀定),当时正是利用国库券在各地转让市场中的价格差异,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个时候,蒋清华开始主动购买国库券,手里余钱多了,加上国库券利率明显比存银行高,还能流通。国库券由此开始成为家庭理财的一个渠道。

0

顶一下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