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同网通行证 繁体中文】【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平城资讯 | 魅力大同 | 历史文化 | 优惠打折 | 大同风光 | 个人空间 | 家居 | 房产 | 九龙壁·大杂谈 | 教育 | 大同问问
信息 | 租房买房 | 吃遍大同 | 商家黄页 | 大同旅游 | 图说大同 | 股票证券 | 聚会 | 健康 | 寻医问药 | 特产 | 专题 | 平城社区
当前位置:生活首页 >> 文化体育 >>
2009-03-05 18:33:14  作者:  来源:大同日报  浏览次数:46  文字大小:【】【】【
  •   今年是《大同日报》创刊60周年,可我与她结缘已半个多世纪了。起初,我只是一名读者,后来我有了双重身份——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今年是《大同日报》创刊60周年,可我与她结缘已半个多世纪了。起初,我只是一名读者,后来我有了双重身份——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特约通讯员)。
    最早读《大同报》(《大同日报》的前身)时,我还是一名小学生。家里没有订报,而是每日放学后到铁路地区图书馆阅览室去读报,《大同报》是我必看的报纸。从那时起,慢慢地我就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一日不读,就好像生活中缺了点什么,少滋没味的。
    我头一次走进大同报社的大门,是在1961年的春节前,不是去送稿子,而是去登遗失声明。那次我去供应站打油,不慎把全家七口人的购油证丢失了。经多方打听,得在《大同报》登遗失声明后才能补发。我拿着居委会开具的证明,到报社交了1.2元的版面费,在翌日的报缝中登出了遗失声明,拿着报纸和户口簿才补领了全家七口人的购油证。这是我与报社编辑人员第一次零距离接触。
  真正和《大同日报》成为“密友”,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987年7月在云冈副刊编辑史敢峰的润色下,我的处女作《武大郎管库》发表了,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每次发表的稿子我都要和底稿进行对照,看看编辑在哪些地方进行增删改动,静心揣摩。编辑确实出手不凡,由他们动手一改,真是妙笔生花,我的拙文就精彩多了。
    从1988年起,我就成了《大同日报》的特约通讯员。在《大同日报》举办的各种征文活动中,我都积极参与。屈指算来,我的文章获得各种奖项有十多次。最让我终身难忘的是在1989年举办的一次“历史文化名城——大同赞”的散文征文活动中,我的作品《煤城飞起大秦龙》获得一等奖之后,史敢峰编辑带着这篇文章去苏州参加“全国文化历史名城·名城赞”散文大赛,并获得二等奖。
    获奖不仅仅是得到荣誉,更主要的是给了我在创作之路上坚定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后来我能在《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文汇报》等发表一些作品并能获奖,追本溯源,起步还是《大同日报》,还是云冈副刊,以至后来我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这都缘于《大同日报》诸多编辑的长期帮助、鼓励和扶持。他们是史敢峰、昝银琴、李海洋、樊善云、刘建华、冯桢、杨红英、李恒成……吃水不忘打井人,路通不忘引领人。值此《大同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我本人向辛勤耕耘在这块沃土上的各位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谢意!(王 瑛)

0

顶一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