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大同网通行证 | 【繁体中文】【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
首页 |
平城资讯 |
魅力大同 |
历史文化 |
优惠打折 |
大同风光 |
个人空间 |
家居 |
房产 |
九龙壁·大杂谈 |
教育
| 大同问问 信息 | 租房买房 | 吃遍大同 | 商家黄页 | 大同旅游 | 图说大同 | 股票证券 | 聚会 | 健康 | 寻医问药 | 特产 | 专题 | 平城社区 |
——访市政协委员刘燕凌、高忠
王锦华
为加强大同古城的保护、修复和利用,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城市文化复兴,重塑文化大同,近年来,遵循“立法保护、科学保护、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文物建筑进行重点修复。如今,恢弘大庙、雄伟城墙,乃至传统街巷,都展露出令人赞叹的芳华古韵,也使古城的文化魅力更加彰显。
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建设步伐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如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刘燕凌,大同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云中大戏苑》栏目主持人。由于工作关系,她经常参加京剧、晋剧票友,以及二人台、民歌爱好者们的活动,发现在民间有许多水平较高的艺术人才,但多年来,这些人多是自娱自乐,没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培训,使得一些人才没有用武之地,一些传统技能也得不到传承和升华,只能自生自灭。为此,在今年的两会上,她和高忠等委员提写了《以地域文化为载体打造文化古都》的提案。
说起提写这一提案的初衷,刘燕凌说,市委、市政府以恢复古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纲领,对大同古城实行了规模空前的改造工程,这实为高瞻远瞩之举。两年多来,我市古城内寺庙林立、古貌初显,城墙外围道路通达,绿化景观美轮美奂,一座较高品位的古城日渐呈现在世人眼前。但发展旅游大产业仅靠整治环境、恢复物质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她说,纵观国内其他旅游胜地,人文景观对地理景观的衬托作用十分明显,像南方的民歌节、原生态歌舞会、对歌、篝火、泼水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极好的例证。尤其像东北“二人转”,更是十分成功的例子。而我市到目前为止竟连一台有地方特色的晚会都没有,更遗憾的是,我市至今还尚未有一个或几个机构对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策划和运作。
为此,她建议,首先,市政府既然已把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了开发旅游大产业之构想之中,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责成文化、宣传、旅游等部门共同组成一个专门机构,着手进行分析、调查研究,并积极行动起来,认真挖掘我市及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我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把大同打造成真正的文化古都。如搜集、挖掘一些散落民间的原生态民歌、小调、地方小戏和有技能的人才等,进行统一编排、组织、培训、传承和升华,并创作一些既有地域特色,又有艺术品位,同时还能体现时代气息的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从而改无序为有序,改自生自灭为培育成长。其次,文化产业的开发实为低耗能、低排放,是低碳经济的绿色开发工程,我国东北以“二人转”为基础形式发展文化产业,带动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也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所以,我们古城大同也应该积极加大这方面的思考力度、研究力度和运行力度,在实现我市“三名一强”的发展战略中,发挥出地域文化的积极作用。
高忠委员则建议,有关部门应认真编写一些能反映古老大同文化特色的文字资料,研究最能引人注目的表演方式,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以吸引游客。此外,还应围绕我市实现“三名一强”的目标和“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广泛而积极地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以干事创业为价值导向,以推动大同发展为判断标准,让越来越多的文化之才、文艺之才加盟到大同的发展建设中。如培养高素质的双语导游人才,让中外游人所到之处都能享受到到位的接待服务,让每一座古建筑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0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