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同网通行证 繁体中文】【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平城资讯 | 魅力大同 | 历史文化 | 优惠打折 | 大同风光 | 个人空间 | 家居 | 房产 | 九龙壁·大杂谈 | 教育 | 大同问问
信息 | 租房买房 | 吃遍大同 | 商家黄页 | 大同旅游 | 图说大同 | 股票证券 | 聚会 | 健康 | 寻医问药 | 特产 | 专题 | 平城社区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国内 >>
(2)
2008-11-17 16:48:02  作者:  来源:京华时报  浏览次数:565  文字大小:【】【】【
。一个更大面积的“特区省”,充满着诱惑力。

  于是,一股汹涌的人才大潮迅速结成,潮流涌动的终点是海南。无数带着梦想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往海南。

  当时,“闯海人”多坐火车一路南下至广东湛江,再换长途汽车至海安码头。每日,码头的渡船都满客运营,售票处早早便挂出“票已售完”的牌子。售票处前人头攒动,焦急的人们一边咬着菠萝干充饥,一边打听着海南的讯息。

  那些上船的人们,则挤在狭小的船舱中,一边忍受着难闻的气味,一边憧憬着未知的明天。人流自新港码头登陆后,便散落到海口的大街小巷。南腔北调口音的年轻人占据了海口所有的招待所。当时海口的人才交流中心内,堆满了登记信和求职表,共计有10万份之多,这就是著名的“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由来。

  事实上,据统计,在1988年前后,共计有约18万人前往海南求职。住在招待所内的已是幸运儿,更多“闯海人”选择了在街头住宿。

  此时,李兰已经从部队退伍,来到一家国企工作。她惊讶地发现,几乎在一夜间,海口街头变得拥挤不堪,大量身穿中山装的年轻人,枕着行李睡在街头。

  艰苦的条件,并未打消他们的热情。在海口市人民公园东湖畔,有一段10余米长的墙壁。墙壁前每天都聚满人群,墙上贴满自荐书和招聘信息。人们习惯称这里叫三角地,称那墙为“闯海墙”。

  除了自主下海南的年轻人外,更多“闯海人”是受单位公派而来。

  1988年海南建省时,在遥远的黑龙江哈尔滨,郭凯正坐在办公室内填写报表。她从广播中获知海南的消息,却未想到一生与之结缘。

  1990年2月,郭凯从广州乘机至海口机场,身上带着哈药集团的任命,她成为当时哈药集团在海南所有在建药厂、药行以及进出口公司的执行总经理。

  从祖国的最北至最南,海南相对落后的生活,刚开始让她很不适应。“街上连红绿灯都没有,商店都自备柴油发电机发电”,郭凯一直奇怪,当年在如此的环境下,她却干劲实足。她说,她是被海南的创业气氛感染了。

    相关阅读:

    改革开放30年:发型成为人们追求美丽道具

    改革开放30年:通信业在拓展中快速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0

顶一下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