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但今年的端午节大同市民却感觉格外隆重。虽是一样的吃粽子、结彩绳、贴鸡符,可有了这样弥足珍贵的一天假期,大伙不仅多了几份节日里的从容喜悦,也享受了更多的传统回归。一条条温馨的短信,更传递出人们对亲情、友情的珍重。
    自制节日用品更觉居家乐趣
    市美术书法家协会理事朱慧峰女士参加工作15年来,今年第一次有机会和母亲一起,亲自动手制作端午节使用的五彩线、七色马和鸡符蛤蟆剪纸。以往由于过节需要正常工作,这些过节用品只能从街上的小摊购买。虽说最终的结果大同小异,但千篇一律的款式总让人感觉缺了点什么。今年有了假期,她和母亲连夜动手编符、结线、剪纸,不仅满足自家贴挂,就连街坊四邻也跟着沾光。辛劳半夜累是累了点,不过看到周围亲友近邻家门口遍布自己的“杰作”,那份自得油然而生。
    传情短信首次助兴端午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鬓,艾束著危冠。”伴随着首次成为法定假日,今年的端午节也迎来第一次短信发送高峰。早在节日前两天,市民们有关端午的手机短信、网上拜贴便纷至沓来。少则三四条、多则十几条。纳入法定假日的端午节,似乎让人们渐渐模糊的传统记忆一下子又清晰起来。家庭的亲情、挚友的关心,也一下子在这传统节日里再度得以升华。民俗研究爱好者、“大同睡佛”发现人张鸿生表示,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类似清明、端午这样的小节日,许多年轻一代已很少知晓它的传统由来。像今年这么隆重,与国家对民俗文化与传统历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这种变化令人振奋。
    给地震灾区的亲人道声平安
    今年的端午节,是来自地震灾区的小姑娘王斐璇第一次在陌生的大同市度过。从汶川大地震中死里逃生后,小斐璇已被在同务工的父母接到身边十几天。为了让她尽快走出灾难的阴影,回归应有的童真,矿区教育局和她目前就读的新胜第一小学,给她安排了最好的班级,并免除了一切学杂费用。父母所在单位的同事也自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最让她挂念的就是仍在重灾区青川县的外婆。端午节一大早,小斐璇就和外婆用手机互道平安。她希望危险与困难早些结束,一家人早日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