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很多。比如当代最著名的天才科学家霍金和纳什,他们的某些缺陷被他们所处的教育体制所包容,他们的导师甚至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成为天才”。
然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却是偏才和怪才的墓地。
有材料表明,重大的科学发现许多是由偏才完成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大多是偏才。从心理学和生理学来说,对某种学问到了痴迷的程度,必然影响对其他学问的专注。如果均衡,注意全面发展,偏才的专长就会被耽误。
从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需求来说,偏才不该受排斥。让偏才继续痴迷于某类学问并形成自己的专长,对国家和人才自身都好。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哈佛大学等可以凭考生的优秀论文破格录取“落榜生”。因为这些名校的考官知道,分数不等于能力和水平,更不能以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而论文却是考生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的体现。这些名校的专业设置,非常鼓励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学生学专学精,在某一领域不断探索,偏科的学生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直至成为学科的顶尖人才。这也是诺贝尔奖屡屡出在世界名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呼吁改革我国的高考制度和考研制度,正因为专家学者的呼吁,国务院2001年在“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要求对“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生,可免试升入高等学校学习”,这就是要求给偏才们开设绿色通道。据了解,我国有部分高校一直在做考试制度改革的尝试。有专家呼吁,为了避免更多的天才被扼杀,有必要将对偏才的破格培养制度化,成立专门鉴定偏才的机构,鉴定的过程全部公开、透明。
徐浩、李逸、王捷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刘克峰和丘成桐;但更多的徐浩们依然不幸,因为他们无缘遇到慧眼识才的伯乐。在倡导制度创新的今天,革除教育和招生体制中的弊端已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