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同网通行证 繁体中文】【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平城资讯 | 魅力大同 | 历史文化 | 优惠打折 | 大同风光 | 个人空间 | 家居 | 房产 | 九龙壁·大杂谈 | 教育 | 大同问问
信息 | 租房买房 | 吃遍大同 | 商家黄页 | 大同旅游 | 图说大同 | 股票证券 | 聚会 | 健康 | 寻医问药 | 特产 | 专题 | 平城社区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大同 >>
2009-11-14 09:43:18  作者:  来源:山西新闻网  浏览次数:33  文字大小:【】【】【
  •   大同“三百岁通讯组”帮助市民解决了许多问题,被大家誉为身边的“焦点访谈”
 

4位老人受到了铁路部门的表彰

11月10日上午,雪后的大同市银装素裹,各单位门前都是扫雪铲冰的人群。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街头来回穿梭,用手中的相机定格着一幅幅画面。


 

老人名叫张振昌,今年78岁,是大同市新华街社区“三百岁通讯组”的成员之一。此时,通讯组的其他3名成员也都在忙活着,有的给相关部门打电话采访,有的准备资料,一篇描述雪后大同的小通讯即将“出炉”。


 

“三百岁通讯组”是大同市4位老人自发组成的民间组织,老人们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身边的真善美,鞭挞生活的假丑恶,在当地有“民间焦点访谈”的美誉。


 

志同道合成立通讯组


 

2003年,张振昌从大同铁路部门退休后,经常去铁路图书馆看书,在这里,他结识了戴树滋、白玠如、郑效禹3位老人。大家相熟后,发现都有写作摄影的共同爱好,于是年龄最长的戴树滋提议:“咱们不如成立个通讯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但起个什么名字呢?“咱们4个人的年龄加起来正好是300岁,就叫‘三百岁通讯组’,怎么样?”张振昌的建议得到大家热烈响应。


 

随后,大家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了简单分工:戴树滋能文能武、写诗唱曲,主要负责文化报道;白玠如打拳健身,种菜养花,负责生活报道;张振昌能摄会拍,主要负责摄影;郑效禹文笔最好,负责把好最后的文字关,编辑部也就设在了他家里。


 

百姓身边的“焦点访谈”


 

通讯组成立后,几位老人开始深入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很快,铁路卧虎湾小区一位坚持25年义务清扫街道的老师傅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大家连续几天跟踪采访这位从凌晨就起床清扫小区的“活雷锋”,最后写出图文并茂的纪实报道《25年义务清扫街道,我心里痛快》,被当地媒体刊发。


 

第一炮打红,老人们犹如焕发第二春,每日走街串巷挖掘新闻。


 

2003年8月,张振昌去灵丘平型关纪念馆拍摄有关资料,在灵丘火车站下车后发现这里管理混乱,候车环境非常糟糕。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窗口车站,实在不应该。”于是,他端起手中的相机,将这一切拍下来并寄给了人民铁道报。人民铁道报刊出报道后,灵丘火车站的面貌很快得以改观。


 

“这是我们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样本报道。”几年过去了,说起这件事,几位老人仍是津津乐道。


 

哪里的环境卫生没搞好,哪里容易堵车,哪个单位春节又垒了污染环境的燃煤旺火……慢慢地,“三百岁通讯组”有了名声,社区生活中大家遇到什么难题都会打来热线:下水道堵了、井盖丢失了、停电好几天了……一接到“报料”,老人们都会第一时间实地了解,进行细致的采访,然后与有关部门交涉,成稿后寄往报社或电台。“我们反映的问题基本上都能顺利得到解决。”张振昌说。


 

记者在卧虎湾小区、东西大院采访时,说起“三百岁通讯组”大家都很熟悉。一位卖豆芽的妇女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那是我们身边的‘焦点访谈’。”她说,她曾经遇到过某执法部门执法不公的情况,向“三百岁通讯组”反映后,经过老人们的努力,执法队员规范了执法行为。


 

大同市关工委知道“三百岁通讯组”的事迹后,特别邀请4位老人为关心下一代成员,参加宣讲团,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此,“三百岁通讯组”的活动范围更大了,报道面也更宽了。


 

张振昌家中有十多本粘贴本,全是通讯组发表过的新闻作品。除了表扬好人好事、鞭挞丑恶现象,还有反映老年人生活、青少年成长,描写鸟兽花草、自然景观的。张振昌给粘贴本编了号,“已经编到698页了,这是通讯组6年多的成绩。”


 

锲而不舍苦中作乐


 

“新闻工作太辛苦,新闻工作者不容易啊。”张振昌说,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深深感到了这一行的艰辛。


 

有一次,郑效禹去铁路机务段采访,途经一座天桥时,正思考着采访内容,忽然一辆自行车从后面飞速驶来将他撞倒。经检查,右腿股骨头粉碎性骨折!但老人硬是忍着剧痛,在病床上笔耕不辍。


 

今年5月,张振昌在一个山坡上拍摄完毕后骑车下山,突然自行车刹车失灵,眼看就要掉入深崖,他眼睛一闭,立即从车上跳下,最后车子坠入山谷,他则浑身受伤。还有,今年8月,他在街头拍摄不文明行为时,遭到一个随地小便的男子的殴打,后来在路人的帮助下才免遭更大伤害。但这些都没让他退却,后来再有新闻线索,他仍毫不犹豫地赶到现场、拍摄、记录。


 

4位老人中,最大的戴树滋今年已经87岁,最小的郑效禹也已76岁。“有苦才有乐。”老人们说,“正因如此,我们才会锲而不舍地一直干下去。”

0

顶一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