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大同网通行证 | 【繁体中文】【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
首页 |
平城资讯 |
魅力大同 |
历史文化 |
优惠打折 |
大同风光 |
个人空间 |
家居 |
房产 |
九龙壁·大杂谈 |
教育
| 大同问问 信息 | 租房买房 | 吃遍大同 | 商家黄页 | 大同旅游 | 图说大同 | 股票证券 | 聚会 | 健康 | 寻医问药 | 特产 | 专题 | 平城社区 |
作者:周庆安
在近期围绕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诸多新闻中,有一条又老又新的内容,不太容易引起观察家们的注意。那就是奥巴马11月15日在视频网站上首次发表全国视频讲话,而且表示这种视频讲话将会成为他任内与民众交流的常态。
说这是老新闻,是因为奥巴马利用互联网筹款的策略早已家喻户晓,他的胜选也在很大程度上拜网络所赐;而说新闻新,是因为这种视频讲话一旦形成惯例,将会成为第一种互联网上直播的“炉边谈话”。
在美国政治史上,上世纪30年代经典的“炉边谈话”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独创的与群众沟通的一种特定方式。在经济大萧条年代,这种领导人直接与公众对话的办法,至少能够在稳定人心,鼓舞民众渡过经济危机时有所裨益。在里根任内,他也曾经采取广播的方式与民众直接对话。这一次奥巴马的做法换汤不换药,只不过用了www.炉边.com的办法。
几乎所有的领导人在上任之初,都会面临着政策宣讲和选民接受的问题。大多数政治人物都会选择媒体作为政策传播的主要渠道。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媒体,其实关系到瞄准什么样的受众的问题。
其实很重要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奥巴马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而在于奥巴马选择什么样的受众。因为当政治人物直接面对公众的时候,当他们的第一句话是“同胞们”而非“代表们”的时候,语境的变化会直接迫使他调整所有的政治修辞。在这种场合中,奥巴马作为美国总统,要使得这种公众讲话深入人心,就要如当年罗斯福的语言一样———“我一定要让普通工人也能听得懂我的演讲。”
从政治传播学的角度考察,罗斯福和奥巴马颇有相似性。如此视频讲话,一方面扩大了公众的直接知情权,另一方面又重新整合了基层政治,加大了美国政治的参与性和对他本人政策的支持力度。
在大多数美国公众都感受到经济危机的严冬之时,网络视频讲话能不能重新燃起壁炉里的火,这是一个带有很强战略技巧的政治传播新问题。
□周庆安(北京 学者)
0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