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雁北报》结缘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校当老师。学校订了多种报纸,但花卉虽多我却独爱《雁北报》这枝梅花。当时《雁北报》的版数有限,可内容丰富,土生土长,紧贴生活,对群众说的是掏心窝的话,深受人们喜爱。从此《雁北报》就成了我的精神食粮,知识的源泉;我成了《雁北报》的忠实读者,制作“豆腐干”的员工。  
    我把自己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善、美提炼成文,寄给《雁北报》。于是“豆腐干”般的小报道就挤在《雁北报》的右下角,或者夹缝处,与读者见面了。当我的名字第一次变成报上的铅印方块字,兴喜之情,雀跃难禁。
    我是教中学语文课的,爱好舞文弄墨。我的“豆腐干”让学生们看了,纯洁天真的学生就认为他们这个老师有两把牙刷。原前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主动找我辅导写作。我鼓励他们试写言之有物“豆腐干”之类的文章。这样块块“豆腐干”就摆在了我的面前。经过“咀嚼”味道不错,我选后寄给《雁北报》,想不到竟然刊用了!从此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学期终了,联区组织会考,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名列前茅。
    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有的成了乡镇的硬笔杆子,甚至提升到领导岗位上;有的成了电台记者……“豆腐干”发挥了能量。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