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同网通行证 繁体中文】【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平城资讯 | 魅力大同 | 历史文化 | 优惠打折 | 大同风光 | 个人空间 | 家居 | 房产 | 九龙壁·大杂谈 | 教育 | 大同问问
信息 | 租房买房 | 吃遍大同 | 商家黄页 | 大同旅游 | 图说大同 | 股票证券 | 聚会 | 健康 | 寻医问药 | 特产 | 专题 | 平城社区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国内 >>
(1)
2008-10-31 18:29:35  作者: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360  文字大小:【】【】【

新华网四川绵阳6月11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圣志、汪延)6月7日至11日,经过4天多的泄流排洪,唐家山堰塞湖曾经排山倒海般的洪水如同驯服的猛虎,按照人们规定的路线汹涌而下。至11日下午3时,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已稳定在713米-714米高程之间,来水与出水基本平衡。

昨天还很清晰的“U”形泄流槽经过几昼夜的淘刷,新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河道特征。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继昨天解除了对绵阳120多万群众的威胁之后,今天又解除了对最后5万人的威胁。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已全部排除。

11日16时,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郑重宣布,全线解除黄色警报。21万转移安置群众在经历了10多天的不安和焦虑之后,终于可以放心地返回家园,安居乐业。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创造了世界特大堰塞湖抢险、除险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资料图片】图表:7处堰塞湖险情解除 唐家山堰塞湖形势严峻 新华社发

科学抢险,水位逼近710米高程,超出预期的“第四种可能”

全溃坝、二分之一溃坝、三分之一溃坝。水利和地质专家们通过多次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勘察,终于弄清了这个世界罕见的特大型堰塞体的风险所在。

由特大地震引发山体高速滑坡形成的这个堰塞湖,坝体是结构复杂,极不稳定的散粒体。当唐家山堰塞湖水位涨至752米,库容超过3亿立方米时,因湖水漫堤造成全溃坝的可能性高达93%。届时,绵阳130万群众将因头上的“悬湖”倾泻而下,直接面临着的灭顶之灾!即使是出现二分之一溃坝、三分之一溃坝,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群众也高达100万、20万。

一定要把唐家山溃坝的风险控制在三分之一溃坝之内,保证人民群众无一人伤亡,这是党和政府交给参加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人员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了实现这一目标,水利部调集全国水利专家要赶在汛期之前确定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各种方案。

要不要做工程,能不能做工程,怎样做工程?这一系列难题都要专家在两天内给出答案。

5月24日,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成立的第三天上午,通宵达旦工作的专家们经过反复勘测、计算、设计,终于完成了按三分之一溃坝作出的工程和避险方案。

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拍板决定:在坝体右侧垭口的软硬结合处,开挖一条泄流槽,槽口下切深度按低、中、高方案分别为5米、7米、10米,从742米高程处开始泄流。

按此方案泄洪,即使出现溃坝,下游淹没区影响的群众为20万人。如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泄流水头的冲刷,泄流槽的槽底将降至720米,此时唐家山堰塞湖再接受汛期上游来水时,它倾泻而下的洪流影响的群众为5万人,从而达到释放堰塞湖风险的减灾目的。

此后,武警水电部队和各方抢险人员倾全力按此方案施工。

6月7日7时08分,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开始泄洪。起初不过每秒一二个立方米,到9日夜里泄流槽出现突变,流量迅速扩大,到10日11时出现了峰值流量每秒6500立方米!

与此同时,泄流槽的槽底也开始迅速下切:7米、10米、15米,到10日下午6时,泄流槽的槽底已下切到720米。

消息传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专家会商组的20多名专家弹冠相庆。他们开始筹划,如何等水流稳定后进行新的工程,将泄流槽的槽底再下切10米,以解除悬在下游剩余5万人头上的威胁。

6月11日中午,一个出乎大多数人预料的结果出现了:泄流槽的槽底还在继续下切,水位降至714米,槽底高程逼近710米高程。这意味着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剩余5万人生命安全的威胁也已完全排除。原来设想的二步走的工程已一步走完!

10日16时才从坝上撤下的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终于舒了一口气。在确认了这一结果后,他向记者捅开了心中的“秘密”:在做全溃坝、二分之一溃坝、三分之一溃坝的方案时,他心里一直想着“第四种可能”,那就是通过泄流槽工程的加深加宽和消阻,在不发生溃坝的情况下,将水位降至710米高程左右,完全解除唐家山堰塞湖对下游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

实现了第四种可能,刘宁会心地笑了。

利用和改变自然本身的力量来释放积聚的风险,而不是用人力来抵消自然力量

大型堰塞湖抢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详细史料记载的1786年康定大地震、1933年叠溪大地震,均发生了堰塞湖溃坝的惨剧,造成的死亡人数,数倍于地震直接死亡人数。

参加唐家山抢险的干部、专家、指战员普遍认为,之所以创造了特大险情下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得益于举全国之力,汇集跨多个学科专家的智慧,更得益于安全、科学、迅速的原则。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说,实践证明,最后确定的泄流槽开挖方案是非常正确的方案。做出正确决策之后,抢险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已经确定的科学方案。

专家们在对坝体结构勘测分析时,发现堰塞体里有很多土和沙,炸药对土和沙的爆破作用不大,加上炸药极容易引起新的山体崩塌,因此放弃了这一计划。选择在沙土和岩石软硬相交的地方开挖泄流槽,利用水流自然冲刷的规律,拓展泄流槽溃口和深度,逐步增强泄流能力,可使泄洪对下游的影响自始至终都掌握在可控范围。

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说,未雨绸缪,采取主动工程措施减灾除险是一次成功尝试。抢险于未灾,既要抢时间,还要等时机。在每一步的选择中,我们坚持采用积极的人力干预,利用和改变自然本身的力量来释放积聚的风险,而不是用人力来抵消自然力量。

尊重规律,崇尚科学。就如一条红线贯穿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始终。为最大限度取得科学决策的依据,参与唐家山抢险的多学科专家密切配合,殚精竭虑。

为了及时获取水情资料,为决策提供参考。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为主研制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首次被运用于大型抢险工程中。抢险指挥部在唐家山堰塞湖坝前到绵阳涪家桥沿线,共设置了14个无人值守视频观测点,即时传输视频数据,摄像头可以通过控制进行左右360度旋转

0

顶一下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