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风电产业发展扫描
本报记者  郝  军
    
劲风吹来,高耸山顶的“大风车”徐徐转动。图为大唐国际左云五路山风电场一角。右上图为风电场控制中心。郭平摄    连绵起伏的山顶上,一座座银白色的风机高耸在天地之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巨大的桨状叶片此起彼伏地缓缓转动着……蓝天、白云、风车,眼前这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自然。这里,就是我市首个投产的风力发电项目——大唐国际左云五路山风电场。
    凭借着丰富的优质动力煤资源优势,电力产业一直是我市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侏罗纪煤炭资源频临枯竭,电煤价格一路攀升,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主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系列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市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掣肘。调整电力结构,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势在必行。
    “大同丰富的风能资源为我们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一条新路。”市发改委产业科科长傅庆春对记者说。我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冬春季风大,夏季风小,年均风速在7米/秒左右,具有较大的产业开发价值。“此外,快速推进的大同电网建设,也为风力发电提供了良好的接入条件。”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2005年,我市启动了大唐国际左云五路山风电项目,该项目分三期建设,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2万千瓦,预计总投资约13亿元人民币。2007年7月,装机容量4.95万千瓦的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8年底33台风机全部投运;2008年8月,二期4.95万千瓦机组建设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12月底建成投运;今年年底,三期2.1万千瓦发电机组首台风机也将并网发电。
    “过去用来描述贫穷的‘西北风’,如今却成了‘摇钱树’。”市经委电力科科长丰志刚风趣地说。他告诉记者,风电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所在县区乃至全市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据统计,去年,仅大唐国际左云五路山风电场一、二期工程就发电2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总额达4000万元。 
    “绿色”电力的加盟,让大同的电力产业“低碳”起来。大唐国际云冈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济师王佳宇介绍说,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左云风电一、二期工程一年可节约标煤7.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23吨,减少碳氧化物排放674.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3万吨。
    徐徐转动的“大风车”,不仅给我市带来了“绿色电能”,同时也把越来越多的投资“吹向”大同;华能集团、国电电力、中国华电、华润集团、山西国际电力等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所属的风电项目“闻风而至”,纷纷进驻我市。其中,仅大唐国际在完成五路山风电场建设的基础上,还将在我市规划建设左云县小京庄、大同县聚乐堡等6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58万千瓦。
    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我市风电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当前情况来看,有两大因素制约着风电企业的发展。”谈起风电的发展前景时,王佳宇不无忧虑地说。他说,一方面是自然条件的制约,大同的风场大都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区域,而这里的交通条件往往较差,为了把大量的设备运到施工现场,就必须拿出专门的资金用于道路交通建设,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的建设生产成本。同时,从《中国风能图》来看,大同的风是“从内蒙古刮剩下的风”,只有在与内蒙古接壤处风能比较丰富,这对大规模开发风能资源带来很大的不便。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风电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企业“跟风而上”,而这样一来就难免有个别企业鱼目混珠,借机“跑马圈风”,极易造成风能资源的破坏。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问题早已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9月,在市发改委的主持下,我市专门编制了《大同市风电场规划报告》,在大量实测的基础上,对全市各风场的资源情况、规划容量以及开发主体等,都一一进行了明确。“按照整体开发、充分利用的原则,我们将每一块风场都确定了一个‘国字号’企业作为开发业主。”傅庆春对记者说,为了确保风电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在审批过程中,我市还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优先向开发进度快的企业倾斜,对于开发进度慢、单纯“圈资源”的企业,一经发现,一律叫停。
    风舞云中,绿掩平城。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市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18万千瓦,按照等效利用小时2000小时计算,与传统的火电相比,年可节约标煤2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70.9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333吨,低碳、绿色的风电产业必将助推大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