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同网通行证 繁体中文】【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平城资讯 | 魅力大同 | 历史文化 | 优惠打折 | 大同风光 | 个人空间 | 家居 | 房产 | 九龙壁·大杂谈 | 教育 | 大同问问
信息 | 租房买房 | 吃遍大同 | 商家黄页 | 大同旅游 | 图说大同 | 股票证券 | 聚会 | 健康 | 寻医问药 | 特产 | 专题 | 平城社区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大同 >>
2010-04-01 18:49:20  作者:  来源:南方周末  浏览次数:100  文字大小:【】【】【
  •    “煤都”不转型就必然遭受“矿竭城衰”的厄运;“要依靠煤炭,但不过分依赖煤炭”。

   煤炭大省山西在过去的一年中,进行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煤改”,通过矿产资源整合降低小矿数量,进而规避煤矿安全问题,并解决煤炭业本身发展瓶颈。但对山西,或者说对类似的资源型省份和城市来说,解决了安全困境之后更为艰巨的是,如何能摆脱“矿竭城衰”的厄运,成功转型。

  南方周末记者近期专访大同市委书记丰立祥,以“煤都”大同当下正在进行的转型实验作为山西之样本,探究资源型城市转型出路。以下是专访内容。

  “煤都”到底要怎么转?

  南方周末:去年你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到了“煤都”要转型,现在回头再看,你认为转型的迫切性何在?

  丰立祥:大同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几十年来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第一是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同素以“煤都”著称,煤炭产量一般年产在8000万吨左右,煤炭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所占的份额达到50%还多,其他产业像电力、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建材等虽然也有较好的基础,但还不能成为主导支撑产业。第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大同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除了煤炭,还有铁、锰、银、高岭土、花岗岩等,但大多产业链较短,产品以粗加工为主,不仅浪费、污染严重,而且附加值较低。第三是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长期的煤炭开采和就地转化,造成了大同严重的地质灾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大同发展的重要障碍。所以,早转大发展,迟转慢发展,不转就必然遭受“矿竭城衰”的厄运。

  南方周末:山西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本身一直被认为颇为困难,作为“煤都”的大同,到底要怎么转?

  丰立祥:归结起来八个字,就是“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具体来讲,就是转变单纯围绕资源上项目、依靠资源引资金的发展思维,探索一种通过创优环境、依靠好的环境引好的项目的发展思维;转变单纯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创出一种依靠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单纯依靠资源消耗、资本投入乃至牺牲环境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发展方式,采取一种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的科学的发展方式。

  煤炭产业还重不重要?

  南方周末:刚才提到了大同要转型的思路,在上述思路中,旧有的煤炭产业将处于怎样的地位,“煤都”能不挖煤吗?

  丰立祥:作为煤炭能源基地,煤炭在大同今后的经济格局中仍占有不可或缺、具有主要支撑地位的作用。我们讲转型,必须有实际的财力、物力做支撑。对大同来说,这个实际的“物质”支撑就是煤炭。但我们同时提出,“要依靠煤炭,但不过分依赖煤炭”。

  因此,在实施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能以放弃煤炭产业为前提,也不能单纯追求简单的煤与非煤的比例关系,必须以提高煤炭产业的科技含量、延长煤炭产业链为手段,在稳定煤炭产量的同时,切实加快煤转化进程,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推动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南方周末:此前山西转型也屡陷“冷调整遇到热市场”的尴尬,就大同而言,目前哪些非煤产业最有希望发展起来?

  丰立祥:大同作为“煤都”,一直给人得印象只有煤炭产业。实际上我们很多非煤产业也不错,比如我们的医药产业。大同的气候和地理位置特别适合制药业发展,目前,大同医药产业的产值已占到全省医药的40%。

  比如机械制造业。大同电力机车和柴油发动机都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比如我们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有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等文物古迹和建筑,文化旅游业即将成为大同新的支柱产业。

  “煤都”转型,究竟难在何处?

  南方周末:对大同而言,目前为止转型最难的地方在那里?

  丰立祥:大同是山西率先提出“转型发展”的城市,在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难处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观念问题;二是资金问题。从观念来讲,大同因“煤”而兴,曾有的辉煌,煤炭产业是做出巨大贡献的。正因此,长期以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了“靠煤吃饭”、靠煤发展的思维定式,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式,还需要一个过程。

  从资金上来讲,大同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市本级可用于扶持城市转型的资金本来就少,随着优质资源逐步枯竭和转型的深入,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面临的煤炭企业破产关闭、下岗职工安置、生态环境治理等等问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解决。

  尽管国家和省里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但离我们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首先要解放思想,特别是要打破“靠煤吃饭”、“惟煤是图”的固有的思维定式。

  □本报记者苏永通发自北京

0

顶一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