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旧城区和矿区有这样一些地方:房屋用石头或砖瓦搭建,低矮拥挤,夏不遮雨,冬不御寒,周围的环境脏、乱、差……这是昔日棚户区的真实写照。如今,由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的城市及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使上述状况正快速改变着。
从9平方米的旧房搬进60多平方米的新房
在惠民西城小区10号楼,记者走进高大爷的家。房子两室一厅,使用面积约60多平方米,干净整洁。说起居住条件的变化,年逾花甲的高大爷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他们夫妇俩的生活十分困难,一家五口人以前就挤在一间9平方米大的房子里面,一住就是20多年。家里阴暗潮湿,不开灯就像窑洞,那样的居住环境连儿子找对象都很困难。用高大爷夫妇俩的话讲:“和现在的条件比简直就是天地之别。”
小区物业管理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惠民西城小区从2007年开始建设,于去年陆续向拆迁居民发放新房钥匙,目前已入住居民1500户。他们在小区经常会遇到高高兴兴搬迁的居民。
从脏、乱、差到干净整洁的环境
贺女士也是惠民西城小区中的一员,住了十几年平房的她现在终于住上了新楼房。可是,回忆起住在平房里的那些日子,她首先想起来的就是那里的脏、乱、差以及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到室外排队等着上旱厕。
贺女士说,原来居住的街道,垃圾随处可见,尤其一到下雨天屋外更是泥泞不堪,出行十分不便。除此之外,附近只有一个旱厕,卫生状况极差。“现在可好了,我们终于住上楼房了,卫生间也铺上了白白的瓷砖,只有我们两口子用,再也不用排队喽。而且小区的环境也特别好,清洁、整齐,绿化得也很漂亮,让人住得舒心。”说起现在的新家,贺女士笑得合不拢嘴。
从石头房土炕到新楼房地暖
家住恒安新区D区的温大爷今年72岁,是永定庄矿退休的老矿工。老人当年结婚以后一直住在上世纪50年代单位分的“集体楼”里,一家6口人挤在一间12平方米的屋子里,一栋筒子楼里四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温大爷说:“记得有一次我外出回家晚了,孩子们都已经横七竖八地躺在炕上睡着了,叫也叫不起来,炕上已无地方可睡,我就坐在炕沿上靠着墙凑合睡了一宿。”由于煤矿棚户区拆迁,去年5月份,温大爷和他的老伴从永定庄矿搬到了现在的新家,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老两口住在89平方米的新房里,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从提心吊胆到酣然入睡
武女士是恒安新区C区的住户。以前她家在大斗沟矿,一家4口住着4间石头房倒也宽敞有余。但是由于她家下面就是煤矿采空区,她的房子有二三十条裂缝,年年是补了又裂,裂了又补,已经是“千疮百孔”。2008年,武女士一家搬到了现在的恒安新区。“自从搬了新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终于能睡上踏实觉了”,武女士说。尚丽 张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