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当时,平城的人口很多,在城市和京畿地区,即东至代郡(今大同县东),西极善无(今右玉县南)、南极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北尽参合(今左云县北),共居住着汉、鲜卑、匈奴、羯、氐、高车、羌、宾、柔然、高丽等十几个民族的人民约一百余万。这众多的人口,多是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全同各地的控制,防止所征服的各国的复辟,而将他们先后从全国各地大批迁徙而来的。其中,仅根据《魏书·本纪》记载,从太祖道武帝拓跋(王圭)开始,大的迁徙就有这样几次: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正月,拓跋(王圭)攻(阝舀)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北)以后,将太行山以东六州的官吏、百姓以及徒何(鲜卑段氏)、高丽等和能工巧匠十万余人迁于平城。
泰常三年(公元418年)将冀州、定州、幽州三州的徒何迁于平城。
太延四年(公元439年)冬十月,将凉州三万余家迁于平城。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将长安城内的能工巧匠二千余家迁于平城。
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将在战争中投降的五万余家分别安置在平城附近。
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四月,将徐州、兖州一带的“反民”三万余人迁于平城。
几次大量移民,不仅使北魏京城的人口骤增数十万,而且也荟萃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促进了京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中国北方各民族的迅速融合,并为建设一座宏丽壮观的京城提供了人力、智力和技术条件。
此时的大同,不仅人烟稠密,市井繁华,而且经济也相当发达。据《南齐书·魏虏传》和其它一些的史料记载,随着京城的建立与扩大,农业和城市内部不可缺少的“铁作、木作、纺织、酿酒”等手工业也很快发展起来。另外,铸铜、制铜、首饰等手工艺品也很繁盛。特别是铜器工艺,除了一般的铸、制以外,进而还能冷打、热打、烘打,不但能够制造寻常铜器,而且能制造工艺水准相当高的响铜和铜乐。其中,铜驼铃便是遐迩闻名的产品,不仅形制精巧,而且音色悦耳宽远,传及数里,因而畅销于内蒙及西北各地。银矿开采业也有了发展,城东郊的白登山便是当时全国主要的产银地之一。随着农业、矿工业的发展,大同的商业也逐步发达起来,并且.很快成了一座繁华竞逐的贸易城。来自西域和中亚细亚一带的龟兹、乌孙、鄯善、悦般、破洛那和来自东北地区的契丹、高丽等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往来不绝,更增添了这座城市的繁华景象。
由于北魏初期的几代皇帝大都崇尚佛教;又于公元439年将俘掠的凉州(甘肃黄河以西地区)僧徒三千余人、宗族吏民三万户迁徙于此,这就为佛教在大同地区的空前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从而造成了沙门佛事的东移(因凉州靠近西域,一直为中国西北部的佛教中心),使大同成了当时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在此期间,北魏王朝一边耗费巨资,开凿云冈、方山、鹿野苑等石窟,一边在城内广建寺院,广收僧徒。至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仅平城城内便有佛寺百所,僧尼二千余人。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迁都洛阳,大同的繁荣便逐渐开始走下坡路。接着,又是烽火连年,到了六世纪初,这座盛极一时、名闻遐迩的北魏京都,便“尽为丘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