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同网通行证 繁体中文】【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平城资讯 | 魅力大同 | 历史文化 | 优惠打折 | 大同风光 | 个人空间 | 家居 | 房产 | 九龙壁·大杂谈 | 教育 | 大同问问
信息 | 租房买房 | 吃遍大同 | 商家黄页 | 大同旅游 | 图说大同 | 股票证券 | 聚会 | 健康 | 寻医问药 | 特产 | 专题 | 平城社区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大同 >>
2010-06-03 18:41:21  作者:  来源:大同新闻网  浏览次数:95  文字大小:【】【】【

    本报讯  (记者  白雪松)  昔日盐碱滩,今日变良田。走进阳高县大白登镇,一块块规划整齐的地上,有不同种类的各种作物开始发芽成长,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经过四年的实践,我市盐碱地综合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到目前,全市共改造治理盐碱荒地11.6万亩,使4.2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7.4万亩盐碱地由原来的低产变为连年高产。
    据统计,1990年我市共有荒地95万亩,其中盐碱地占32.3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21%,占全市平川地35%。针对盐碱地特点,从2005年开始,我市坚持因地制宜、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改造原则,以盐碱荒地开发为重点,同时加大盐碱耕地培肥力度,全面提升盐碱耕地的生产能力。同时,采取工程、农艺、化学综合治理措施,把井灌洗盐、化学措施改碱、农艺措施培肥有机结合,通过打井、施用化学改良剂、增施有机肥三项措施,使项目区盐碱土壤盐随水去,碱被取代,肥力增加,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肥力显著提高,生产能力大幅增加。在盐碱地改造中,我市还以减轻盐碱危害,培肥地力和提高产量为目标,实行种、养、加工相结合。同时,积极探索农牧耦合的良性循环发展途径,形成了种植玉米——玉米养畜——畜粪还田的改良盐碱良性循环模式,实现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步发展。
    从2005年起,经过农业、土地、开发、水利等部门的协同治理,全市盐碱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由治理前的亩产2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亩产600公斤以上。为了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我市计划从2010到2014年完成盐碱荒地改造10万亩,盐碱耕地改造10万亩。使全市可新增粮食能力提高到6000万公斤以上,为农民新增纯收入7200万元。

0

顶一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