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邸东芳) 挖掘潜力,提高热效能,利用新技术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供充足的热源,实现热源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29日,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专家来同,围绕解决本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热源供需矛盾展开论证
    作为“碧水蓝天”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本市持续扩大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获得了大气质量持续好转和市民高质量供暖的双重效益。去年主城区(除古城保护区外)集中供热全覆盖,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840万平方米,今年还将继续增加800万平方米。然而,伴随着供热面积的逐年增加,对热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市邀请北京等地的供热专家来同,实地考察国电电力大同第二发电厂一期、二期供热机组运行情况,并就利用新技术挖掘热源潜力、提高热效能相关热源解决方案展开全面的科学论证。
    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在听取了专家们对3个方案的详细说明和论证后指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大同的供热方向,目前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热效能低下和热量供需矛盾。供热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一定要利用成熟的技术和科学成果挖掘潜能,充分利用回收电厂余热等新技术,提高出水温度,放大供热效应,使目前的供热效能翻番。要通过专家的反复科学论证,使我市的热源规划和热网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确保热源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确保百姓温暖过冬。